zjubell
管理员
管理员
  • UID7
  • 注册日期2016-07-19
  • 最后登录2025-04-03
  • 粉丝29
  • 发帖数350
  • 论坛成员
  • 忠实会员
  • 喜欢达人
  • 原创写手
阅读:4860回复:0

技术讲座-苯丙酮尿症和相关基因

楼主#
更多 发布于:2017-01-08 16:27


转载自陈巍






今天,会和大家谈一下苯丙酮尿症,以及与之相关的基因。

苯丙酮尿症,英文叫Phenylketonuria,简称PKU。这种病,会导致严重的智力低下。同时这种病还会导致其它的症状,包括:部分的病人会出现小头畸型;有约1/3的病人,会有癫痫发作;部分的病人会出现湿疹样的皮疹;病人的皮肤、头发、眼珠的颜色都较浅;尿液、和汗液,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、发霉的臭味。

在中国,大约每个1.7万个新生儿当中,有一个新生儿会患有苯丙酮尿症。

 

苯丙酮尿症的病因,是病人体内的代谢系统,不能把苯丙氨酸转变成酪氨酸。这样过多的苯丙氨酸积累在体内,就导致了苯丙酮尿症。

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之一,它是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必需原料,并且人体自身无法合成苯丙氨酸,所以,正常人的饮食当中,必须包含有一定量的苯丙氨酸。

也就是说,苯丙氨酸本身并不是毒药,它是日常食物的正常成份之一。只有在人体的代谢系统不能把苯丙氨酸代谢成酪氨酸的时候,才会导致苯丙酮尿症。

为什么过多的苯丙氨酸会导致智力低下,科学家还没完全搞清楚其中的机理。


可能的致病机制

这里,我们列举大多数科学家都较为认同的三种可能的致病机理:

 


  • 第一种可能的发病机制,是过多的苯丙氨酸,阻碍了别的氨基酸进入大脑。所有大的、中性的氨基酸,共同通过一个转运蛋白的转运,透过血脑屏障,进入大脑。这里所说的大的、中性的氨基酸包括:苯丙氨酸、酪氨酸、色氨酸、亮氨酸、异亮氨酸、和甲硫氨酸。而这个转运蛋白的转运能力是有上限的,如果苯丙氨酸的含量高了,苯丙氨酸就会大量占用这个转运蛋白,从而导致其它的几种氨基酸不能很好地(透过血脑屏障)进入大脑。那么,当大脑缺少了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其它几种氨基酸,大脑的发育就会出现问题。这种致病机制,是目前大多数专家都最为认可的,苯丙酮尿症导致智力低下的致病机理。



 


  • 第二种可能的发病机制,是过多的苯丙氨酸阻碍了多巴胺的合成。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经递质,酪氨酸是人体内合成多巴胺的原料。其中酪氨酸羟化酶把酪氨酸加上一个羟基的过程,是合成多巴胺的限速步骤。而苯丙氨酸是酪氨酸羟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,所以当苯丙氨酸的含量高了之后,多巴胺的合成就会减少。而多巴胺是大脑当中重要的神经递质,缺少了多巴胺,大脑的发育就可能受损。



  • 第三种可能的发病机制,与第二种发病机制类似,是过多的苯丙氨酸阻碍了5羟色胺(5-hydroxytryptamine)的合成。5羟色胺也是重要的神经递质,而色氨酸是人体内合成5羟色胺的原料。色氨酸羟化酶是从色氨酸合成5羟色胺过程中的限速酶,而苯丙氨酸是色氨酸羟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。所以苯丙氨酸的含量高了之后,5羟色胺的合成就会减少。而5羟色胺又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,那么,当5羟色胺缺少的时候,也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。

上述三种致病机制,是得到较多科学家认可的致病机制


外部症状

接下来,我们再来说一下苯丙酮尿症的外部症状。

 

苯丙酮尿症患者的皮肤、头发、眼珠的颜色,都会变淡。正常情况下,人的皮肤、头发、眼珠所呈现的黑颜色,是黑色素所表现出的颜色。人体合成黑色素的过程,是酪氨酸羟化酶,先把酪氨酸转变成多巴,多巴再经过几步的酶修饰,变成黑色素。我们刚才说过,过高的苯丙氨酸会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,抑制多巴的合成,所以它也会进而抑制黑色素的合成,这样,苯丙酮尿症患者的皮肤、头发、眼珠的颜色都会变淡。

 

当苯丙氨酸在人的身体内不能通过正常的羟化过程转化成酪氨酸,那么,过多的苯丙氨酸就会在苯丙氨酸转氨酶的作用下,部分地转变成苯丙酮酸。所以,患者的血液、和尿液当中,苯丙酮酸的含量会明显高于正常人。这也是“苯丙酮尿症”这个病的名称的来历。

苯丙酮酸还会在身内被进一步地降解,其中一种降解产物是苯乙酸。苯乙酸有一种特殊的、发霉的臭味,苯乙酸会随着尿液、和汗液排出。这是病人的尿液、和汗液当中,会有一种特殊的、发霉的臭味的原因。


新生儿筛查

苯丙酮尿症所引起的最主要后果,是孩子的智力低下。终身都需要家人、或者看护人员的照顾。这对患者的家人、和社会,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。

好在,苯丙酮尿症是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即时发现的,并且患者如果得到即时的治疗,是可以保持智力在接近正常人的水平的。

但是,如果患儿出生的时候,没有得到及时确诊,直到出生三个月、甚至更晚的时候,才发现他患有苯丙酮尿症,则大脑损伤已经形成,患儿将终身智力低下。

所以,对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,对于防治苯丙酮尿症所引起的智力低下,有巨大的意义。

据我所看到的一个统计数据,目前,中国的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,已经覆盖了全国87%以上的新生儿。

筛查苯丙酮尿症的方法,是检查血液当中苯丙氨酸的含量。


中国对新生儿的筛查,是规定在孩子出生72小时(三天)之后,到七天之内,在孩子的脚后跟进行采血,把血点在滤纸片上,然后拿这个纸片,去检测其中的苯丙氨酸的含量。

这里,对采血的时间有严格的控制,是在孩子出生72小时之后,7天之内。之所以要规定,必须是(在孩子出生)72小时之后,是因为在胎儿时期,胎儿的血液通过胎盘,与母体的血液进行物质的交换,母亲的身体会把多余的苯丙氨酸给代谢掉。所以患儿在出生之前,他血液当中的苯丙氨酸含量是正常的。但是,当孩子出生之后,失去了母体的代谢帮助,基因缺陷的新生儿血液当中,苯丙氨酸的含量,就会很快升高。一般是在出生后三天左右,患者血液当中的苯丙氨酸含量,就会达到较高的水平。这就是必须在出生72小时之后,进行采血的原因。

根据中国政府2010年版的《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》的规定,目前得到国家承认的,筛查血液当中苯丙氨酸含量的方法有:荧光分析法、定量酶法、细菌抑制法、和串联质谱法。

如果筛查发现,血液当中苯丙氨酸的含量,高于120微摩尔每升(μmol/L),就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,以确诊孩子是否患有苯丙酮尿症。

对于被确诊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孩子,要立即实行低苯丙氨酸的饮食,让患者只吃低苯丙氨酸含量的食品,并且长期严格执行。有特制的、专供苯丙酮尿症孩子吃的配方食品,这种配方食品的苯丙氨酸含量,受到严格的控制。家长要禁止患儿吃:荤菜、牛奶、和豆类食物,因为荤菜、牛奶、和豆类食品当中,都含有大量的苯丙氨酸。

对于部分的苯丙酮尿症的患儿,可以通过口服四氢生物蝶呤(BH4)来进行治疗。但这需要医生通过医学诊断,才能知道,哪些孩子可以用四氢生物蝶呤来治疗。


相关基因

目前已知4种基因的突变,会导致苯丙酮尿症。这4种基因分别是:PAH、CGH1、PTS、和QDPR。



 

代谢苯丙氨酸的过程,是由苯丙氨酸羟化酶,联合四氢生物蝶呤(tetrahydrobiopterin,BH4),把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。然后酪氨酸再通过酪氨酸的代谢途径,进行进一步的代谢。

所以代谢苯丙氨酸的两个关键因素,就是:苯丙氨酸羟化酶、和四氢生物蝶呤。

编码苯丙氨酸羟化酶的基因,叫PAH基因。英文名为Phenylalaninehydroxylase。这个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。

现在,已经在PAH基因上,发现了400种以上的致病突变,因为PAH基因突变,所导致的苯丙酮尿症。在全部的苯丙酮尿症病例当中,占98%。剩下的2%苯丙酮尿症病例,主要是因为四氢生物喋呤缺乏所导致的。

由PAH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苯丙酮尿症,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
苯丙酮尿症在不同的人种当中,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异。中国人的发病率,是每17000个新生儿当中,有一个(患苯丙酮尿症);欧洲白人当中,一般是15000个新生儿当中,有1个;在日本人当中,是125,000个新生儿当中,有一个;在芬兰人当中,是每200,000个新生儿当中,有一个。

剩下的三个与苯丙酮尿症相关的基因:CH1、PTS、QDPR,都是参与四氢生物喋呤(tetrahydrobiopterin,BH4)合成的基因。

 

其中,GCH1基因编码“GTP cyclohydrolase 1”,翻成中文,就是“GTP环化羟化酶”,它是人体合成四氢生物蝶呤的第一个酶。它把GTP转化成“7,8-二氢新蝶呤三磷酸”

PTS基因编码“6-pyruvoyl tetrahydropterinsynthase”,翻译成中文,就是“6-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”。它把上面的“7,8-二氢新蝶呤三磷酸”,转化成“6 -丙酮酰-四氢蝶呤”。

QDPR基因编码“quinoid dihydropteridinereductase”,翻译成中文,就是“醌二氢蝶啶还原酶”。它把 “6-丙酮酰-四氢蝶呤”转化成“四氢生物蝶呤”,也就是辅酶“BH4”。

上述三个基因当中,有一个发生失活突变,就会导致苯丙酮尿症。这三个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苯丙酮尿症,都是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方式,进行遗传的。

随着基因检测手段越来越发达,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孕前基因检测服务。通过检查夫妻双方是否携带有上述四个基因的致病突变,就可以知道,未来孩子患苯丙酮尿症的风险大小。

 

如果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,夫妻双方都携带有同一个基因的致病突变,那么这对夫妇的孩子,就是1/4的可能会患有苯丙酮尿症。这对夫妇可以考虑,在怀孕2到3个月的时候,做一个羊水刺穿,检测胎儿的基因型。如果确诊胎儿患有苯丙酮尿症,那就可以考虑流产,以避免患病的孩子出生。

以上,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。
游客

返回顶部